【HEF黨建小課堂100講】第九十七講:歷史上的今天——1862年8月24日:北京同文館成立
時間:2021-08-25
|
閱讀量:
|
黨建工會
|

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,北京市朝陽區總部企業聯合會特別推出"HEF黨建小課堂100系列"。本系列主講黨史、新中國史、改革開放史、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內容,希望通過我們的小課堂,能讓大家學習到更多的黨建知識,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重大契機,充分發揮黨史對總部企業的強大吸引力和感召力,引導大家全面認知歷史、感悟組織光榮、感受自身責任。請記住我們的slogan是"學四史,守初心!"
京師同文館是清末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,由恭親王奕訢于1861年1月(咸豐十年十二月)奏請開辦,初以培養外語翻譯、洋務人才為目的,以外國人為教習,專門培養外文譯員,屬總理事務衙門。。該館附設印書處、翻譯處,曾先后編譯、出版自然科學及國際法、經濟學書籍二十余種。此外還設有化學實驗室、博物館、天文臺等。1902年1月(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),并入京師大學堂,改名京師譯學館,并于次年開學,仍為外國語言文字專門學校。
該校的倡始者是洋務派領袖恭親王奕䜣。第二次鴉片戰爭剛剛結束,奕䜣在時任英國駐華公使館參贊威妥瑪的幫助下,請圣公會英籍傳教士包爾騰擔任首任總教習。該校隸屬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。初設英文館(相當于系),后增設法文、俄文、德文、日文、天文、算學、格致(時對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的統稱)、化學等館。學制分五年、八年兩種。八年制又分前館、后館。后館學有成效者升入前館。學員兼學天文、算學、格物、化學、醫學、機器制造、西洋史地和萬國公法等科。該校設管理大臣,最后一任管理大臣是孫家鼐,設總教習、副教習等職。先后在館任職的教習有數學家李善蘭、物理學家徐壽等。外籍教習有包爾騰、傅蘭雅金、歐禮斐、馬士、丁韙良。美國傳授士丁韙良總管校務近三十年。 丁韙良 丁韙良是清末在華外國人中首屈一指的"中國通",同時也是一位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。光緒十一年(公元1885年),得三品官銜。1898年又得二品官銜。1898-1900年,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。創立北京崇實中學,(現北京二十一中學)崇實中學第一任校長。他在中國生活了66載(1850-1916,期間大約有4年時間不在中國),期間歷經太平天國、第二次鴉片戰爭、洋務運動、戊戌變法、義和團運動、民國建政等重大歷史變遷。他曾在寧波宣教十年,先后擔任同文館和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30多年,是當年在華外國人中首屈一指的"中國通",他不僅會說流利的中國官話,更熟諳中國的經史子集,能用中文寫流暢的文章供中國士大夫閱讀。他集宣教士、教育家、翻譯家、著作家和外交家于一身,是中國近代教育的先驅,中西文化的橋梁。作為一個宣教士,其使命本是傳播基督教信仰,但因他多年從事教育、翻譯等實際工作,并長期擔任北京同文館和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,使他有意無意之中在中國近代政治、教育和外交等方面,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。 丁韙良有"基督教的利瑪竇"之譽,在晚清能坐到"中國外交學院"(同文館)校長,以及京師大學堂"西校長"的高位,恐怕利瑪竇都難以與之比肩。在晚清急需現代外交知識來與西方打交道的情況下,丁韙良以譯著《萬國公法》作為敲門磚,成功地打入了北京高層。他"談笑有鴻儒,往來無白丁",上至恭親王、李鴻章、曾紀澤、文祥、張之洞,下至郭嵩燾、徐繼畬、李善蘭等學者、官僚,交往的都是當時中國的政治與文化精英。這使他的眼界跟大多數在基層的西方宣教士迥異。丁韙良精通東西方多種語言,熟讀東西方典籍,因此說起"翰林院"和"科舉制"來,就顯得駕輕就熟,寫起中國的文、史、哲也能將東西方典故隨手拈來,以作對比,超出尋常就事論事的視野。 京師同文館有統一的課程設置和管理章程,基本不學"四書五經"之類的傳統科目,被人視為中國近代新式學校的發端,也是中國最早采用班級授課制的學校。同文館開創時期的課程,只限于外國語言文字,同時學習中文課程。英、法、俄各文館也各請外國教師一名,事先有個商定:只準教學生學習語言文字,是萬萬不準傳教的。到了1866年,同文館增設了天文算學館,講習天文和算學。但并非教中國傳統的內容,而是引進了西方近代學科知識,且招生對象是科舉舉人、進士及國子監貢生等所謂"正途"出身的人。為此清廷高層展開過一場激烈爭論。反方強調,立國的宗旨在于崇尚禮義道德,而不能注重權宜之謀略;治國的根本在于正人心,而不能依賴技藝!認為拜洋人為師,簡直是"喪心病狂"!正方則認為,洋人正是依仗先進的武器,大肆侵略別國的,大清國危在旦夕,所以必須"臥薪嘗膽,共深刻勵,以求自強"。文算學館的設立,是京師同文館由翻譯學校變為近代普通學校的重要標志。 1876年后中國陸續在外國設立常駐使館,同文館為這些使館提供了大量的譯員。也有不少畢業生到各省擔任外交譯員及顧問的,后來這些畢業生漸漸升任了外交要職:1888年有升任使館秘書的,1896年有升任駐外總領事及代辦的,到1907年有4人分別出使日本、英國、法國和德國。也有一部分畢業生在國內進入政壇,有的在各地任知縣、知府,有的在電報局、制造局、船政局或軍事學校擔任了要職,還有兩名擔任了皇帝的英文教師。 京師同文館的建立,標志著北京近代學校的正式出現,為北京近代教育的發展,樹立了樣板,提供了借鑒,打下了思想的和制度的基礎。1902年,同文館并入于1898年創建的中國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——京師大學堂。